前言
眼部結構復雜,發(fā)育時來自三個胚層:表皮外胚葉形成晶狀體、淚腺、角膜和眼瞼上皮層以及結膜和其附屬腺體;神經外胚葉形成視網膜、瞳孔開大肌和括約??;中胚葉形成眼外肌、眼眶和血管。因而眼部雖然小,但發(fā)生的腫瘤多樣。常見的有眼瞼的基底細胞癌、瞼板腺癌;角結膜的鱗狀上皮癌、黑素瘤;眶組織的惡性血管內皮瘤、淚腺腺癌、橫紋肌肉瘤;神經來源的惡性膠質瘤、髓母細胞瘤。這些腫瘤發(fā)生于眼部,但都和全身其他系統(tǒng)腫瘤存在交集,不為眼科所特有。嬰幼兒眼部最常見的是視網膜母細胞瘤,成人為脈絡黑素瘤。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 RB)是眼科常見兒童惡性腫瘤,屬于神經外胚層腫瘤。長期以來RB,都是學者研究的重點。最早發(fā)現的抑癌基因Rh,就是在對RB家系患者進行基因分析時發(fā)現的。1971年,Knudson又根據在RB的發(fā)生過程中要經歷Rb基因的兩次突變提出了“二次打擊”理論。20世紀60年代開始,又有報道建立的多種RB腫瘤的細胞株,具有代表性的是國外的Y79、WERI 以及我國中山眼科中心建立的SO-Rb50。近年又發(fā)現單純Rb1基因的改變不足以誘發(fā)RB,RB患者往往還伴有P53通路基因的改變。這些發(fā)現的每一步都伴有特定RB動物模型的應用和建立。
部分造模方法
使用動物:小鼠
【造模機制】:
不做任何處理簡單地將人類腫瘤異種移植到其他動物身上是不可能成功的。最初學者是使得實驗動物接受放射線照射、胸腺摘除或者給予抗T細胞抗體,但由于抑制作用有限,實驗常常失敗。無胸腺裸鼠一經發(fā)現就成為研究胸腺、免疫以及腫瘤的理想動物。目前已經發(fā)現可以生長于裸鼠的有黑素瘤、惡性膠質瘤以及結腸、胰腺、肺、乳腺、腎、前列腺、宮頸等人類腫瘤。對于大多數腫瘤,移植成瘤后的自行消退是造模失敗的主要原因。但視網膜母細胞瘤起源于光感受器前體細胞,生長于視網膜內,這種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得視網膜母細胞瘤的裸鼠異位移植存在多種部位。后來發(fā)現并培育的SClD、OD、NOG小鼠,更為RB研究提供了理想的移植平臺。
【造模方法】:
1.皮下移植 以SO-RB50細胞為例。NOD/CID小鼠左側腹股溝皮下接種SO-RB50細胞懸液0.2ml,細胞密度為1×107個。12~19天開始成瘤,成瘤率90%;20天后移植瘤呈現快速生長。皮下注射成瘤時間和成瘤率與裸小鼠的品種以及腫瘤細胞的活性關系密切。同樣,SO-RB50注射到BALB/c裸鼠頸背部皮下,皮下成瘤率僅1/7,成瘤潛伏期為4周;而將新鮮RB組織接種到BALB/c裸小鼠皮下,成瘤率更低,注射時需要更高的腫瘤濃度。
2.前房或玻璃體內移植 全麻后用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用微量注射器吸取5µl密度為107個/ml RB細胞懸液,自角鞏膜緣部位注射入裸鼠的前房。也可選用新西蘭大白兔。大白兔雖然存在健全的免疫系統(tǒng),但是眼內特殊的結構形成了前房免疫赦免,使得前房注射成瘤成為可能。注射細胞密度為4×108個/ml,造模前3d開始給予含環(huán)孢菌素A滴眼液,4次/天。前房內腫瘤可以存在30天以上,但難以確保持續(xù)存在,對實驗有諸多限制。
3.視網膜下異位移植 吸取RB細胞懸液10µl,細胞密度5.0×106個/ml。散瞳、麻醉BALB/c裸鼠后顯微鏡下角膜緣內穿刺進入前房,鈍性微量注射針經該穿刺道進入前房,穿過晶狀體懸韌帶(注意勿傷及晶狀體),將晶狀體撥擠到一側。微量注射針到達視網膜下后,在微量泵控制器控制下注射0.5µl細胞懸液于視網膜下。
【模型特點】:
前房或玻璃體注射,注射后3天可見玻璃體腔內出現渾濁;注射后6天玻璃體腔內可見灰白色腫瘤團塊;注射后9天,角膜渾濁,眼內結構不可見;注射后12天,眼球突出,眼內結構破壞。視網膜下注射,3周后眼玻璃體腔內可見游離腫瘤團塊;4周后眼球內可見實性腫物突出,眼球結構破壞。裸鼠體重開始下降;注射5周后腫瘤突出眶外,裸鼠體重明顯下降。
【模型評估和應用】:
裸鼠皮下接種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動物模型有成瘤率低、成瘤潛伏期長的特點;并且不易見到腫瘤遠處轉移。這可能與裸鼠殘存的B淋巴細胞及NK細胞對腫瘤轉移的抑制作用有關。同時腫瘤的生長環(huán)境與眼內環(huán)境差異很大,無法評估眼內微環(huán)境對腫瘤生長的影響,也無法同步顯示腫瘤生長對眼球的侵襲、破壞。玻璃體或者前房內注射更易成瘤,也可顯示腫瘤生長對眼球的破壞以及對眼球的局部浸潤,但其本質更接近于RB細胞的玻璃體腔培養(yǎng),與RB真實的發(fā)生發(fā)展還存在一定差異。視網膜下注射無疑最為接近腫瘤生長的自然過程,但操作困難,需要一定的設備和技術。
參考文獻:
1.張波,鐘秀風,李永平,等.視網膜母細胞瘤SO-RB50瘤細胞NOD-SCID鼠皮下異位移植全身轉移瘤模型的建立.國際眼科雜志,2005,5 (4):638-642
2.鄭嵩山,吳中耀,楊華勝,等.兔眼前房視網膜母細胞瘤動物模型的建立.眼科研究,2008, 26 (1):35-38
3.葛順楠,寧北芳,丁勁,等鎳致癌機制的研究進展. 腫瘤學雜志,2007, 13 (1):74-78
4.Albert OM. Needs for 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s of the eye:induced animal models of human ocular disease with particular consideration of ocular melanoma. Am J PaLhol, 1980,101 (3): 177-185
5.Ivanova IA,D'Souza SJ,Dagnino L. Signalliag in the epidermis: the E2F cell cycle regulatory pathway in epidennal morphogenesis, regeneration and訂ansfonnation. Int J Biol Sci, 2005, 1(2):87-95
6.Marcus DM,Lasudry JG,Carpenter JL,et al. Trilateraltumors in four different lines of 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SV40 T-antigen.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1996, 37 (2):392-396
7.Raabe OG. Comparison of the carcinogenicity of radiumand bone-seeking actinides. Health Phys, 1984,46(6): 1241-1258
8.Taylor GN, Lloyd RD, Miller SC,et al. Radium-induced eye melanomas in dogs. Health Phys,2000, 79 (2):196-198